作为一名手机摄影(拍照)爱好者,我想记录一下在拍照这条路上我的经验和一些心得。
乏味的个人经历
手机能拍照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大约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才有了拍照手机,那是个彩屏也值得在广告上宣传的年代,也是个有500万像素就值得夸赞的年代。
在那之前,拍照是一件和普通人家相距较远的事情,得去照相馆,由专人操作那看起来吓人的大黑设备,听话地摆出这样那样的姿势和表情。成片看起来也比较单调。现在的影楼是同样的风格,但是更加个性化,是普通人去拍艺术照的地方。
傻瓜相机走进普通人家也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那个时候的傻瓜相机还是用胶卷的,珍贵的胶卷不能浪费,因此我只有个位数的按下快门的经历。那个时候我还很好奇,想知道为什么叫「傻瓜相机」,得到的回答是「傻瓜也能拍出照片的相机」的意思。他们让我帮忙拍合影,告诉我从取景器看过去,把人物放在正中间,然后用力按下快门就行了。我照做了,却发现那个按钮仿佛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比较软,还有弹性,按到底了之后是第二阶段,比较硬,且没有弹性,此时才像按下一颗按钮的感觉。
再后来胶卷傻瓜相机被淘汰了,数码相机开始普及。这个时候我接触到的拍照知识包括调整焦距,所以看起来镜头会伸出来缩进去,画面会相应地放大和缩小;也知道了快门按钮轻按是对焦,对焦就是把画面主体拍清晰的意思;也知道了闪光灯是可以关的。
真正开始用手机拍照是我上大学以后的事情了。就是突然产生了对拍照的兴趣,很可能是精致的手机广告短片开始在网络上大规模投放的原因。这个时候还是不懂怎么拍照,只是努力模仿自己在网上看到的样片的样子,去把眼前的景物生硬地放在相似的位置而已。
直到我看见脖子上挂着小巧又专业的相机的同学,才真正萌发了想要买一台相机并且学一学拍照的想法。其实只是单纯的羡慕他们。我还记得勾起我的虚荣心的是一台奥林巴斯微单相机(颜值的确过硬!),我鼓起勇气去问了那个同学,这是什么相机,才知道原来「傻瓜相机」这个名字早就过时了,「数码相机」也不用了(因为基本上那个时候的相机都是数码相机了,胶卷相机已经成为了少数爱好者才会使用的小众产品了),「卡片相机」不够专业,现在流行的是「微单相机」。不像「单反相机」那么体积庞大(傻大黑粗),同时有可与之媲美的精美画质(天可怜见,那个时候的我只知道「多少多少万像素」这唯一的概念),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更换镜头。
经过一番网络搜索和对比之后,我购入了一台索尼微单。然后从说明书开始,了解了相机界面上各个参数的名称和含义,开始有意识地去调节这些参数来拍摄,也开始有意识地去了解摄影界的一些概念,比如人像摄影、风光摄影、人文摄影等等。但还是出于朴素的兴趣和盲目的浏览,并不成体系。这个阶段的我并不理解为什么我有了一部「专业」的相机,却仍然拍不出来网上看到的那些摄影作品。但是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取景和构图了。
再下一个阶段我接触到了「镜头」的概念,知道了不同的物理镜头拥有的参数可调范围会对成片有多么巨大的影响(就是庸俗的大光圈带来的甜美虚化!),也知道了后期对成片的影响,也开始去了解后期的知识,了解那些参数,学习使用Photoshop,并且深刻地体会到了「调色」和「图层」的强大作用。但是依然拍不出来网上看到的那些精美摄影作品,无论那是人像、风光还是街头人文摄影。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有意识地取景和构图,还有一支大光圈定焦镜头,我快速地培养出了某种「感觉」,大约知道想在当前场景下拍摄的话,要怎么拍(但不是清楚地知道)。
这台微单配合变焦套头、国产手动对焦大光圈玩具镜头和适马的正经大光圈定焦镜头(真的比饼干套头大太多了),让我从大量的快门数中积累出了一些经验,但仍然不成体系。
在我积累快门数的这段时间,手机摄影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以至于出门玩的时候,总是不太想带相机。一方面是重,另一方面是占地方,还有一点就是不方便。我的这台微单没有光学取景器,只能靠那个素质堪忧的屏幕预览画面。可以说完全比不上手机屏幕给人带来的观感,手机屏幕看到的画面完全称得上是赏心悦目,而相机则需要复杂的操作甚至一点点后期才能在电脑屏幕上(或者手机屏幕上)看到同样赏心悦目的画面。
相机被冷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甚至在拥有了具备第一代计算摄影的 iPhone 11 Pro 之后,我干脆把相机和镜头都卖掉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手机成了我拍照的主力工具(另一个工具是大疆的无人机,空中视角不可替代)。
多少有点心得
尽管还是无法拍出像网上看到的那些精美摄影作品一样的照片,我在过去几年的经历中依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让我的照片得以脱离「路人水平」,在朋友圈中具有一定的特色和辨识度,甚至会被没有怎么接触过摄影和专业相机的人戏称作「会拍照」。
我依然无法像签约摄影师(指一类摄影水平)一样拍照,但我至少知道了为什么我拍不出他们那样的作品,我欠缺的是什么。这就是我的心得了。
记录与创作
想拍好一张照片的人有很多,像我一样通过搜索「摄影课程」之类的关键字自学的人也很多。有一些人真的学明白了,但我想更多人学迷糊了。这些经典摄影教程教我的东西和我实际拍照究竟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我还是无法拍出那样的作品?
我想这里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拍照的目的是什么?
有很多好看的照片是无法轻易被普通人复刻的(但掌握了摄影创作知识和技能以后,用同样的设备,做同样的准备,复刻几率约等于100%)。那是摄影师的「创作」。就像一名高明的画家,画出的东西不一定是物理世界客观存在的模样,而是画家自己处心积虑设计和发挥,用画笔和颜料表达出的模样。
另一些照片则可能被复刻(几率约等于0)。你所需要的只是那个时候恰好在场,并且清晰地用手中的设备记录下那个场景。比如特朗普中弹后的那张经典照片。这是一种记录。
记录和创作是不同的。但偏偏网上大部分好看的照片都是「创作」出的作品。也就是说,你需要处心积虑地去设计自己的作品,选好拍摄的对象,等待合适的光影,如果没有那就自己创造(打光、补光、棚拍等等),引导或者等待被拍摄对象摆出那个姿势(或到达那个位置,如悬月),然后用精心挑选和设置的参数拍摄许多张照片,再导入电脑,选一张最接近自己心里所想的样子的,被调整的余地最大的那张,上图层去一层一层调色、去修正,去让画面呈现出自己心里设想的那个样子。这些东西就是你从经典「摄影教程」中大概率会被灌输的东西,也是让你迷惑的东西。因为你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处心积虑地去设计什么「作品」,你也没想过去搞什么「创作」。
你只是单纯地想在你的日常生活里(包括旅游)拍一张「好看」的照片。
这种目的更接近「记录」,而不是「创作」。你没有那个习惯,在拍摄这件事发生之前就想好拍什么、去哪里、怎么拍,你只是在到了那个地方,到了那个时候,想要记录一下,但你同时想要「好看」。这时要考量的东西和顺序,和上面那经典的摄影创作教程是不一样的。
拍得到是最重要的。拍得清楚紧随其后。拍得好看是追求。当然,好看不一定是「拍」出来的,也可以是「P」出来的,但是普通人往往不能正视拍摄完成之后对图像的修改,认为那都是「骗人」。我想,从「记录」的角度,去适当地学习经典摄影创作的知识,才是普通人想要「拍好」一张照片正确的学习路径。
设备、知识与技巧
在摄影领域,我很认同下面这段话。
摄影水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运气决定下限,器材决定上限。
第二个阶段:器材决定下限,技术决定上限。
第三个阶段:技术决定下限,审美决定上限。
对摄影(拍照)产生兴趣的普通人,大多数都处于第一个阶段。为什么说「运气」决定下限呢?就是说是不是刚刚好碰到了好看的事物、处在合适的视角、并且拥有合适的光影。就是一种你恰恰好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了合适的地方,看到了美丽的事物。此时,你决定拿出手机拍一张照片。画面有多好看,完全取决于上面的「恰好」有多「恰好」,「合适」有多「合适」,你没有那个概念去主动寻找、构造和追求那些你也不知道是什么的摄影元素。运气好了就是一个好看的画面,运气不好,那就是纯粹随手一拍。这是「下限」。
假设你的运气好爆了,在最佳观景区刚好在无风的时候看到了日落金山的震撼画面,并且你举起手机拍下来了这个画面。那么这张照片到底有多好看,就取决于你的器材了。你拿着我开头说的古早年代的500万像素彩屏拍照手机站在这里拍这个画面,和拿着当年的超大杯影像旗舰手机站在这里拍这个画面,想必是不一样的吧?这是「上限」。
那么如何进阶呢?
首先要减少「运气」的成分。这样和路人拿着同样的手机,你拍出来的照片也会好看很多。这需要你明白上面提到的「运气」究竟体现在了什么方面,以及「恰好」到底指的是什么。这需要了解和学习一些看起来比较枯燥的摄影知识了,但好在此时我们不需要特别钻研这些东西。
其次,要用一台能保证你能「拍的到」、「拍得清楚」的设备。这并不是无脑去做选择,而是要在你学了上面的知识以后,意识到了你想拍的,和你此时手中的设备究竟哪里不匹配之后,有目的性地去选择的。
这两点也是我最想分享出来的。
我想分享的
从「全靠运气」到「主动追求」
有很多好看的照片是「拍」不出来的,得靠「P」。
在按下快门(无论那是一颗物理按钮还是触摸屏上的一个图标)之前,你所做的一切,被称作「前期」。当你按下快门之后,你对那些图像所做的一切,都被称作「后期」。前期和后期结合起来,是完整的摄影(拍照)实践。
有很多美丽的照片,你和摄影师在相同的时间,站在同样的位置,你靠肉眼也都看不到那样的画面(摄影师本人也不能),只有经过后期处理之后,被手机(相机)记录下的画面才会以那种美丽、震撼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大部分银河照片)。
但另一部分前期的知识,却能帮你立竿见影地提升照片的观感。
「曝光」是最重要的。曝光三要素决定了画面主要的观感。「光圈」直接影响进光量,也控制「景深」(通俗来讲就是虚化)。「快门速度」也影响进光量,和「光圈」大小互相影响,如何取舍,取决于拍摄的对象和拍摄意图:
当你想拍摄人像,并且让背景「像奶油一样化开」的时候,需要让光圈尽量大。
当你想拍摄爱动的小孩或宠物,并且不想让主体有「运动模糊」,你需要让快门尽量快。快门越快,进光的时间就越短,进光量就越少,此时也需要光圈尽量大。
当你想拍摄景区到此一游的记录照,不想让背景模糊,你就需要收小光圈,来让景深变大,从而背景也能和人一样清楚。
等等等等。
「ISO」是感光度,在胶片时代是感光颗粒的密度,在数码时代是传感器的放大程度。在进光量一定的时候,感光度越高,画面越亮,但同时这种强行提高灵敏度的做法会产生副作用,电流会让感光元件在没有东西的地方也成像,看起来是许多细小的白点,这是电流噪声导致的画面缺陷点,叫作「噪点」。ISO 越高,噪点越多,反之,画面则越干净。
光圈大小是镜头的物理特性,是有上限的。手持拍摄的时候,快门速度也不能无限拉长,不然手抖就会造成特别明显的画面模糊。此时就可以在保证「安全快门」的基础上提高ISO来使画面更亮。
手机上这些曝光参数并不都可调,但是理解了它们对画面的影响,你就知道如何取舍,如何调节那些「可调」的参数来拍摄。
知道怎么「测光」能让你的画面该亮的亮,该暗的暗,从而不会让你抱怨「哎呀,怎么把它拍这么黑」。
知道如何调整「白平衡」能帮你获得正确的色彩。比如你在昏黄的灯光下拍人,你并不想把好看的冷白皮拍成黄色的,但是你的手机的「自动白平衡」未必能把颜色校准到你肉眼看到的(或心里想要呈现的)那个程度,此时你就需要手动介入来调整了。
但就手机拍摄来说,上面这些参数并不是最重要的。它们更多地决定了「拍得好不好」,而更重要的是「拍不拍得到」。
这就是手机上的「镜头」了。手机上的镜头是固定的,并不会伸出来,这意味着它的「焦距」也是固定的。不同焦距的镜头会看到不同的画面。
在饭店狭窄的包间里拍合影,明明已经退到背靠着墙了,但是还是怎么拍都拍不全:此时你需要一枚「广角镜头」,甚至「超广角镜头」。
站在观景台上看日落金山,明明肉眼已经看到了震撼的画面,手机屏幕上却还是平淡的画面,金色的山尖在画面里小小的、远远的:此时你需要一枚「长焦镜头」,甚至「超长焦镜头」,能把远方的画面拉到眼前。
费了很大力气拼好、上色的高达,想要凑近了拍它的上色细节,但是却始终拍不清晰,拿远了能拍清晰了,细节却又不突出了:此时你需要一枚「微距镜头」。而「微距镜头」又可以分为「广角微距」和「长焦微距」,这两种微距镜头呈现的画面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当你能选择合适的镜头,并且稍微调整曝光参数之后,关键的点就是「构图」和「时机」了。如果你总是把手机举到眼前,直挺挺站着去拍,那么你的画面和你肉眼看到的并不会有太大区别,甚至更糟。因为肉眼看到的很多东西其实会被大脑忽略,你只能看到你注意力集中的那个地方。但是手机却会把所有这些都记录下来。不妨试试举起来拍、蹲下来拍,换个地方拍,不同的视角会带来不同的感受。俗称「找角度」。在这个过程中,画面中的元素会以不同的方式互相遮挡、互相指向等等,你可以通过走动、更换角度等等方式来让画面元素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明暗的对比、亮光的走向等等,这就是「构图」。最基本的构图就是「横平竖直」。
现在的手机镜头传感器像素都很高,一般都有机会在「后期」对画面进行裁剪、旋转等等,这被称作「二次构图」。但后期的空间是前期拍摄提供的,能在前期做好,尽量不要等到后期去做。毕竟现在没多少人会拍完以后还认真去看每一张照片进行后期的。
「时机」也很重要。拍照其实是通过光与影来呈现主题的。大中午的烈日下拍出来的画面没什么意思,傍晚和清晨的「金调时间」和「蓝调时间」才是最出片的时候。实在没有这个时间上的余地的话,至少也要找到可以营造出不同光影的环境,让光从侧面照向主体、从侧上方、从后面、从正面、从各个角落照向主体,拍出来的画面都不一样,这里面有的非常出片,有的则很难拍好。比如「逆光」,即当光线从后面照向主体,正对着镜头的时候。
设备按需换新
知道了这些知识以后,你就知道你需要什么样的设备了。我就是想拍到远处的东西,不是为了单纯地望远,而是为了营造视觉上的「空间压缩」感,所以我想要一枚超长焦镜头。
我就是想在上下班路上记录一下我看到的东西,想记录下一些环境,也想突出主体,却并不总是有那个条件走近一些,所以我想要一枚「标准镜头」,或者「中长焦镜头」。
我就是想拍我的手办,所以我想要微距镜头,更具体地说我想要「长焦微距镜头」带来的那种画面。
我不需要超长焦镜头,但是我总觉得现在的画面容易拍糊,或者噪点很多,我需要一个光圈尽量大的主摄……
等等等等
进阶之路
到这个阶段,手里的器材就决定了你拍出照片的下限。有长焦镜头在手,至少也能拍出来那个画面,此时照片好不好看就取决于技术了。同样的画面,他的构图是不是更巧妙?他选择的时间是不是有更好的光影?他又是不是调整了某个曝光参数,让这个画面有趣多了?
这个时候精进技术才真正走到了「经典摄影创作教程」想要让你走的路上。
最后就是技术决定了你的下限,照片的上限则取决于你的审美。同样是拍日照金山,你的技术让你能拍到、能拍好,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上面说复刻这样的照片几乎成功率100%,但想要拍的独特、拍成经典,就需要你更上一层的审美了。你的审美会驱动你寻找其它的位置、其它的表达,会让你在心里预设需要的光影,会让你在拍摄之前就花很多时间去准备,最后在那个决定性瞬间,你终于拍到了和其它人在观景台上拍到的都不一样的、震撼人心的日照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