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不是闲聊

讲人与人之间如何沟通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一些常见的说法即便是普通人也已耳熟能详。比如沟通的目的在于信息的传递,沟通的过程会有信息的损耗云云。可是这样的知识却并不总是能帮我们彼此沟通地更加顺畅,就好像一些人说话的时候并不想传达信息,或者说话的时候信息竟然可以完备地传达到另一个人一样。

我觉得这个现象相当普遍,仔细想想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在学校里会学很多知识,除去理论性特别强的那些,其实有很多是实用知识。但这些实用知识和现实之间似乎有一堵墙,一些人总觉得知识是知识,现实是现实。比如化学课上会学到酸碱性的定义和常见的酸和碱,生物课上会学习内稳态。但学习了这些知识,却不能帮助一些人识破「酸碱体质」论的荒谬之处。再比如我们会学习概率,也可能会学习假设检验,但却不会自觉地使用这样的知识来验证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我们在争论两地的空气质量到底有没有区别的时候,其实完全可以收集到公开的数据,进行这样的统计学分析。

我常听到一种说法,「你那样做是不对的,这里面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东西」。这在我看来是资格论的一种,似乎只有业内相关细分领域的专家才有资格使用这样的数学工具给出科学的解答。但是一个简陋的模型依然是一个模型,和广义相对论相比牛顿力学是不严谨的,但这不能说明牛顿力学给出的解答是「不对的」。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就有权力运用这些知识来诠释自己生活中的事物,这在我看来甚至是一种义务。学习知识绝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让这些知识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放弃使用这些知识(因为「简陋」)而去追随直觉,从逻辑上讲是一种倒退。这里甚至包含了一种自我矛盾,因为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和精确,而放弃知识选择「感觉」,事实上是选择了更不精确也绝对谈不上全面的工具。

这个事情也发生在沟通上。和一个朋友闲聊时,他在说完自己的观点以后没有向我寻求确认;在我说完之后询问他的时候也没有给我确认,然后事实上我们的讨论已经偏离了,他使用了带有嘲讽和攻击性的词汇向我发起了人身攻击。在我向他指出我们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而他不该进行人身攻击的时候,他解释说「我们这只是『闲聊』,谈不上『讨论问题』」。似乎「闲聊」的时候就没有信息传递过程的损耗了,似乎只有专业人士「讨论」相关问题的时候才需要注意信息的表达和接收。这和刚才说的「因为简陋所以不能使用数学工具」的说法一样荒谬。

说话是为了表达,而表达出的信息和心里想的东西之间是有出入的;别人收到的信息和表达出的信息之间也是有区别的。这种信息损耗不仅仅发生在专业人士之间的专业讨论之中,普通人的普通闲聊也普遍存在。这种信息损耗带来的误解和沟通矛盾,在普通人之间可能还更为严重一些。因为严肃讨论的时候,如果发生矛盾,大家会自觉地寻求信息一致性,而「闲聊」却往往更为随性,误解和矛盾带来的往往就是冲突了。学术讨论一般是陌生人之间进行的,闲聊却是身边的人。都因为沟通产生矛盾的时候,后者带来的影响显然更严重一些。

关于沟通的知识更应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拿「闲聊」作为自己拒绝使用更好的沟通技巧的借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